來源:時代周報-時代在線

2024年落下帷幕,這一年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多數發達國家央行均開啟降息周期。伴隨全球降息潮,我國金融市場也發生了諸多重要變化。
2024年,中國人民銀行分別在2月、9月實施兩次降準,累計下調幅度1個百分點;以大行為首的存款掛牌利率也在7月、10月進行了兩輪下調,定存利率由此邁入“1”時代;9月下旬以來,央行、財政部、金融監管總局等陸續出台一攬子重磅金融增量政策,向市場釋放多重利好。
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適度寬鬆”取向,為2025年的貨幣政策打開了空間。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貨幣政策自2011年以來一直維持“穩健”基調,這是時隔14年再度定調“適度寬鬆”。
12月31日,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在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表示,“此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將貨幣政策的取向由‘穩健’轉向‘適度寬鬆’,是現時經濟背景下的必然選擇,意在為中國經濟複蘇創造更加寬鬆的流動性環境。”
同日,研究員婁飛鵬向時代財經表示,“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的重要內容。此次調整是穩定經濟增長的需要,並不是簡單的‘大水漫灌’,而是在保持流動性充裕的同時引導增加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婁飛鵬認為,在“適度寬鬆”的基調上,今年進一步的降息降準可期。“目前我國降準降息仍然有空間,市場普遍預計降幅在50BP左右,甚至更高。”
當前貨幣政策仍有寬鬆空間
回顧2024年全年政策曆程,央行分別在2月、9月實施兩次降準,累計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釋放中長期資金超過2萬億元。
2024年年內,央行也兩度下調政策利率,同步帶動LPR和存款利率對稱下行。反映在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以大行為首的存款掛牌利率分別在7月、10月進行了兩輪下調。
2024年7月25日,國有大行率先啟動年內第一輪存款利率下調,其中年限較長的兩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的調降幅度最大,多家銀行最高降幅達到20個基點;10月18日,年內第二輪降息潮開啟,多家國有大行各期限存款利率全線下調,國有大行存款利率普遍進入“1”時代。
在一攬子貨幣政策發力下,市場迎來了年內最重要的拐點。
9月24日,國信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央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公布一攬子政策,涉及貨幣總量、資本市場、房地產等領域,極大提振了市場信心。對股市來說,“924新政”成為關鍵轉折點,上證指數接連向上突破,一度躍上3600點,首輪牛市行情啟動。
在前期多項積極政策信號的釋放下,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25年貨幣政策正式定調。會議提出,要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降準,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滕泰對時代財經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抓住了當前解決總需求不足的主要矛盾的“牛鼻子”,是宏觀決策的一個重大轉折。
其進一步分析稱,貨幣政策擴大消費需求,要高度重視資本資產市場正負兩個方麵的財富效應對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的影響。“9月下旬,一攬子增量政策出台,除了降準降息,創設貨幣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場、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等都瞄準了提升股票市場財富效應、降低家庭信貸利息負擔,這是非常正確的決策方向,市場對此也給予了積極的反應。”
在滕泰看來,當前貨幣政策還有較大的寬鬆空間。“如果能夠進一步加快步伐、加大幅度實施寬鬆貨幣政策,一鼓作氣扭轉市場預期,樹立向好信心,全麵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激發財富效應,中國經濟一定能夠進入消費繁榮、循環暢通的新局麵。”
2025年銀行業息差怎麽走?
不過,降息背景下,作為金融體係的主體之一,商業銀行正麵臨息差壓力。
據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數據,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法人口徑)淨息差為1.53%,較2024年上半年末下降0.01個百分點。
分機構類型看,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大型商業銀行環比下降0.01個百分點至1.45%,城商行下降0.02個百分點至1.43%,民營銀行下降0.08個百分點至4.13%;股份行和農商行則與二季度持平,分別為1.63%和1.72%。
反映在上市銀行中,多家上市銀行息差也持續走低。以三季報披露情況來看,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相比於2024年上半年末,A股42家上市銀行中有近20家出現了下跌,僅有淨息差在2%以上,不過仍出現了環比下降。
盡管存款利率調降能夠緩解商業銀行的負債成本,但在LPR下行的大背景下,未來存貸息差收窄仍是大趨勢,淨息差承壓已成為業內共識。
(600036.SH)副行長彭家文在該行去年11月召開的2024年三季度業績交流會上表示,去年9月下旬以來,整個宏觀政策層麵出現比較大的變化,在資本市場和各個方麵都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對於商業銀行影響也比較大。“總體來看,整個利率的下調以及未來會不會繼續下調將使得商業銀行的淨息差持續麵臨考驗,預計2025年年淨息差持續承壓,但降幅要好於2024年。”
(601299.SH)行長兼首席財務官施紅敏也在該行2024年三季度業績會上指出,存量按揭、LPR調降等會對銀行業息差產生一定影響,未來將持續加強淨息差管理,預計2025年存款付息成本繼續保持改善趨勢,息差收窄趨勢將有所減緩。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認為,2025年,經濟複蘇的力度、貨幣政策的調整節奏以及銀行資產負債結構優化的進展將是影響銀行息差的主要變量。銀行業需要在低息差環境下,通過提升非息收入(如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加強風險管理等方式來應對淨息差壓力,並維持盈利能力。
低利率環境下,如何優化資產配置也成為了投資者最為關注的話題。婁飛鵬向時代財經表示,“在降低投資收益預期的同時,投資者也要根據自身的經驗和風險偏好進行投資。2025年股票市場或有更多的結構性機會,可以擇機配置。”